首页 > 专题专栏 > 正文

儿童过于“争强好胜”是好还是坏?没想到原因会是

阿德勒:除了人格的统一性外,人性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。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关联。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“下游”状态,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。

一个心理问题严重的14岁男孩在回忆童年时,他说,他在6岁的时候因不会吹口哨而非常难过。不过,有一天当他走出房间时,他突然会吹了。当时他非常震惊,并真心相信这是上帝附身的结果。

由此,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,脆弱感和想象自己是上帝式的大人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。

由于儿童在某种环境下感受到了自卑、脆弱和不安全后,就会想极力摆脱这种状态,以便获得一种平等甚至更加优越的地位。

当这种向上的愿望越强烈,他就会将自己的目标定的越高,从而证明自己的力量,而这些目标由于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界限,就会刺激了他们设想自己未来有可能成为一种类似上帝的人物。

事实真的如此吗?争强好胜的儿童是源于自卑心理?

当我们认真观察那些受到父母溺爱的儿童时,会发现,他们常常很难适应幼儿园或学校的生活,特别是在没有进行有效干预的前提下,他们刚接触新的环境时,会表现出哭闹、孤僻等情况,随后又会表现出调皮捣蛋、不遵守纪律,甚至捉弄小朋友等情况。

由于父母的极度溺爱和保护,他们在家中享受着饭来张口、衣来伸手的生活,所有愿望父母和老人都会满足他。

他可能会在稍不顺意时,对父母和老人大吼大叫,甚至又打又踢,他们的哭闹甚至胡闹总会得到原谅,这些不好的行为甚至会被父母认为是勇敢的表现。

然而,他当面临新的环境,开始接触新的人时,他感受到了这种不安,内心中也知道无法像在家中那样可以随意妄为,现实中也感知到无法像在家中那样受到极度的关注,而这种溺爱下所产生的脆弱感和自卑感会导致他想继续赢得关注。

但在集体环境中,他们的期望往往会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。这时,他们就会极力想通过一些行为,比如调皮、胡闹,来重新赢得重视。然而,这种行为在集体环境中是不被允许的,可能招致老师的批评。

不过,对于无法判断对错的儿童而言,只要获得关注,哪怕是被老师批评。

因为在引起老师关注的时候,他会认为不守纪律、恣意妄为、调皮捣蛋的行为是一种勇敢的表现,而严守纪律并不能带给他这样的感觉。

正如阿德勒所指出的那样,在任何环境下儿童和成人都有这样一种追求优越的强烈冲动,并且这些冲动是无法避免的。

人的本性无法忍受长期的屈从,被轻视的感觉、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们登攀最高一级目标的愿望,从而获得补偿,然后臻于完美。

“嗨宝宝”认为,按照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,儿童追求优越的强烈冲动一旦与现实发生矛盾,就会产生自卑感,而由于过分溺爱所导致的脆弱感,又会使儿童无力应对,最终为了追求优越而表现出在错误方向上的“争强好胜”。

所以,当儿童表现出过于“争强好胜”的行为,对于他的成长并不一定是好事,特别是那些更容易获得成功的“争强好胜”行为更不值得鼓励,比如吃蛋糕、水果都要大的,站队都要站在前面,等等。

对于儿童而言,这些轻易就能获得的“成功”并不是真正的“争强好胜”,恰恰是儿童脆弱感和自卑心理的表现。相反,父母要鼓励儿童拥有健康的心理,不是让他们获得“廉价的成功”,而是要肯定他们为争取成功所做出的努力。

只有这样,当儿童遇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,面临挫折和失败时,才能正确看待,能够从自身的努力上找出不足,进而不断修正自己的努力,获得前进的动力和真正的自信。

会“唠嗑”的儿童自控力更强?小学学习英语有用吗?如何提高儿童记忆力?智力测验能否预测儿童高考成绩?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有什么表现?儿童学业成绩有差异与早教有关吗?“学习困难”儿童表现什么样?为什么孩子时而异常兴奋,时而情绪消沉?3岁与6岁儿童哭闹方式有什么不同?儿童学习勤奋程度与未来成就有多大关系?如何了解孩子的“认知发展水平”?

  • 微笑
  • 流汗
  • 难过
  • 羡慕
  • 愤怒
  • 流泪
责任编辑:章舒
0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加入我们 | 版权声明 | 手机访问 | 网站地图 | 留言反馈 | 我要投稿
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
Copyright?2009-2010 Chuzhou.cn.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
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-1 热线电话:0550-3022685